用5分鐘看懂一個NPO收支表,以「人生百味」為例

用5分鐘看懂一個NPO收支表,以「人生百味」為例

文/阿德


捐款,是NPO(非營利組織)的一個很重要的收入來源。

但捐款在本質上,並不是NPO的私有財,更像是捐款人委託NPO管理的公共財務,是屬於社會的。所以捐款行為會對應到公益責信,是NPO對捐款人負責的方式,主要透過成果報告跟財務報告中呈現。

去年進行捐款人訪談之後,很多捐款朋友提到說,其實自己不太看財報,因為看不懂。所以我們今年在發佈年報的時候,就有了這個小小的科普計畫,用百味的年度財報為例子,說明如果從百味的視角我們看財報的關鍵是什麼,讓想更了解非營利組織的朋友,多一種閱讀非營利組織的方法。

財報能看出什麼,與不能看出什麼?

財報可以告訴我們財務的「合理性」。像是一個NPO的規模、工作重點、組織穩定度,以及花錢的方式有沒有合理性;

但是財報沒辦法告訴我們的是「有效性」。以百味為例,我們在外展物資計畫中支出費用,但是收到物資的人,就真的因此覺得有被幫助到嗎?這是沒辦法透過財報看見的,需要透過的成果報告、甚至是現場調查才會知道。

一個組織做得好不好,需要同時具備「合理性」與「有效性」。也就是說,財報可以幫助捐款人從「部份」看出組織做得好不好。而財報的關鍵就在於,財報是純理性的,每個數字的產生都需要根據。意即,相對於成果報告,財報是難以美化、較不會失真的。

很多時候,如果組織做了不合理的事情,時常是透過財報被看出來的,而不是成果報告,這就是財報的重要性。

什麼是決算表?決算是什麼,跟預算有什麼不一樣

好的,這是百味2022年的收支決算

決算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確定已經收到與花掉的錢,是真實發生的(預算則非真實發生),通常會以決算來看一個組織的狀態。

有些財務紀律會要求 決算跟預算不要差太多,以幫助組織穩定。但百味作為相較年輕的組織,我們並沒有設定這個財務紀律。原因是年輕組織很多業務都還在發展中,太過要求預算與決算的一致性,會影響夥伴們在行動上的探索與創新性。

看到現在5分鐘都已經過了,還沒講到數字,果然5分鐘什麼的只是騙你進來的話術!那我們5分鐘從現在開始計算,進入正題——「決算表上的關鍵數字」。

我覺得重要性第一名的數字:組織有多少錢沒花掉

如果我是一個捐款人,決算表上我首先要關心的數字,會是本期餘絀(總收入−總支出) 就是組織今年剩多少錢沒花掉。

收支決算表-01

我們可以先看111年度,餘絀約略300多萬,佔比大概18%,我就會覺得這是一個理想的數字。

第一個它是正數,代表組織目前的財務還算健康,有足夠的收入可以支出;第二個是這個結餘剛好是一個可以存錢(增加組織安全水位),或是應付物價上升、薪資成長,以及可以投資一些基礎建設的空間(像後勤增員、資訊管理系統、工作空間整理修繕)。

接著我們可以看110年度餘絀約略960多萬,佔比大概33%,我認為這個數字就偏高,但因為這是因為Covid-19期間,因為街頭防疫計畫的額外募款,屬於臨時性的增加,所以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。

但是結餘比例應該要多少,並沒有一定的數字。以我在NPO的經驗而言,如果百味沒有要存錢要做一個大計畫,那結餘若超過50%(註1),可能就會開始擔心「捐款未充份利用的問題」。意即是社會將資源委託給我們,但我們一直放在銀行,未能充份應用於社會。

非營利組織在稅務上具有一個程度的免稅資格,雖然有好幾個要件達成,但簡略來說就是如果支出佔收入的60%以上時(大概就是結餘低於40%),就不需交所得稅,所以文中用50%的結餘就是略略的超過這個門檻。

我覺得重要性第二名的數字:組織存了多少錢

若想了解一個組織的穩定度,資源是過量、還是少到令人擔心,除了看餘絀之外,還需要比對 資產負債表 中的現金作為準備金。

資產負債表

以人生百味來說,我們的現金準備策略大約是12個月,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資金水位。若組織收入斷炊一年,我們能在既有計畫穩定運作的狀態下,做出反應重新開發資源。
但,不同組織會有不同考量,每個組織有不同的準備金存量考量,有些組織則是存款準備進行較大的計畫,像是據點建設等等。金額多少的合理性,還是根據組織是否有相應的計畫而定(註2)。

從資金存款約為2800萬,這個金額對比組織1年的支出,在112年是1900萬,代表在組織的在財務策略上就需要去思考,如何有效的的運用這非現金準備的900萬元,因此在今年人生百味進行人員的擴編,在直接服務上擴展服務範圍到友善租屋,在倡議上增加議題研究的夥伴,以及在後勤上增加會務行政與募款行銷的夥伴。

如果還想要進一步了解,組織財務與工作實務之間的關係是否具備合理性,那就要往下看這兩個數字。

關於何為足夠的準備金,我們想引用公益責信的夥伴仲庭的說明,更加清楚且完整:「第一是看規模成熟度,草創階段能有3個月就不錯了,但大到數千萬至上億、員工數十人至上百,那應該要有12個月比較睡得著。第二是看業務類型,純倡議的只要面對付員工薪水的壓力,但是做照顧服務的話,組織斷炊意味著服務對象可能有生命危險,所以有義務儲備更多的現金來避免服務中斷。另外也有討論到因應收入類別的不穩定風險,但每種收入類別都各有複雜的情境,比較難收斂。」

我覺得重要性第三名的數字:組織花了哪些錢

我認為第三個重要的數字是:「各種支出佔比,特別是最大的那一個。」

一般支出表為分兩種型態——「科目別」與「專案別」。科目別以會計科目為分類,像是人事費、租賃費等等,但你看不出這是用在什麼計畫上;而另一種則是專案別,可以看出不同的專案各自支出多少。

「你想看一個組織做了什麼,就看他怎麼花錢。」
從人生百味以科目別呈現的決算表可見,大約6成多花在人事費,2成多花在業務上,1成5花在辦公後勤上。

支出佔比

若我是捐款人,可能開始有所疑惑。人事費的比例到達6成是一個合理的數字嗎?只有2成經費應用在業務上、其中社會服務只有1%,這是一個合理的數字嗎?這會是捐款人想了解的問題。

那我也順帶回答這兩個問題:

就是在百味的兩大業務為「直接服務」「議題倡議」
以直接服務而言,我們服務以陪伴、重建連結為主,倡議也大多數是投入在研究、企畫、會議、製作。因此,主要投入都在於人的時間,呈現在財報上就是薪資。而其中一部份的薪資,是用於培力就業,支付給無家者薪資(在財報中可見大概80多萬),做各種工作的嘗試。

人作為整個組織關鍵的服務與行動的產出者,也佔比最大。我認為根據百味的工作型態,這個比例在財務上是合理的。

如果搭配成果報告一起看,更能掌握數字的意涵,或發現數字的奇怪之處。例如成果報告裡面有沒任何空間與據點的服務,卻在財報上呈現超過1處的租金費用,這就是可以存疑的地方。

陪伴
對話

我覺得重要性第四名的數字:組織的錢從哪裡來

第四個重要的數字是「收入佔比」,「你想知道組織最受到誰的影響,就看他的收入從哪裡來」。

收入佔比

以百味為例,我簡單的分為三種—— 6成大眾捐款,2成政府委託,2成則是企業委託與捐助。
這個收入結構讓我們重視組織在社會上的印象,也更有動機與社會溝通、維繫與捐款人的關係。

這三種資源並沒有絕對的好壞,使用每一種資源,都有對應的好處與限制。以大眾捐款而言,好處是自由與彈性,不需花太多時間寫報告與核銷,限制是在取得門檻高較高,維繫難度也高;以政府的資源而言,好處是穩定,限制則是執行成本高,需要交報告,對成果有很具體的要求,有時要求的項目與組織願景不一定相符;企業的資金則相對複雜,包含委託與贊助,加上企業的差異性更大,所以較難明確說明。

透過這個數字,我知道組織在發展過程中,會重視誰的意見,可能會影響他們目標的設定。

如果我關注環保議題,我會更重視組織在企業上的資金來源有哪些公司;如果我關注的是社會運動、社會變革議題,那我會更關注組織收入的政府資金佔比是否過大。

000037 (1)

人生百味因社會的信任而存在,
因此也想守護這份信任

台灣是一個捐款大國,我們透過捐款去支持自己覺得重要的事,是一個很美好的文化。這個文化讓很多重要的事情可以發生,而這個文化的發生來奠基於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」。我們並不知道台灣社會是如何形成這樣的信任感,但是對百味來說,這樣的信任珍貴且重要,也是這樣的信任使百味得以存在。

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科普,讓更多人的眼光看見捐款這樣的公眾資源,並開始有能力關心與了解NPO如何使用捐款,一如我們會去了解政府的預算,希望這樣的關心能成為台灣人彼此信任的一種守護。

特別感謝 公益責信協會 的夥伴,從兩年前開始與人生百味合作,讓我們理解各種財務數字的本質與建立組織的財務紀律,也讓我們能用更具備NPO主體性的方式,彈性的規畫百味的財務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