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台北今天的光彩奪目,其實是百多年來,由南來北往的逐夢人、一無所有的人、
底層勞工、移民、原住民與青年貧窮,付出心血、貢獻勞力打造出來的結果。
從某種角度來說,今天繁華的台北,不單是成功的人、有錢人的台北,
也應該是挫折的人、貧窮人的台北。
幾個 NGO 裡的工作者們這群陪伴的對象,在外界看來若非可惡,便是可悲。
於是開始串聯,想要看見、想要理解這個屬於『貧窮人的台北』
活動中,我們這麼做
Activity process

在《貧窮人的台北》—— 缺席者的發聲決定了生命的自由。
環繞「看見」、「聆聽」、「體會」、「團結」四項行動核心,記錄、傾聽身處其中的人如何表達其生命故事後,一同並肩而行。
貧北一系列的活動希望邀請大眾走近,聆聽不同視角的敘事,認識除了貧困外,人更立體、豐富的樣貌,也嘗試以各種參與,改變、鬆動貧窮的困境。

【貧窮家年華:打開想像與理解的對外窗】
對於住,社會存在某種共識:四面牆、一扇門、有睡覺和洗澡的地方。
而家,更在歌曲、教科書頌揚下,形成精神和情感唯一的歸宿。
然而並非每個人都睡在四面牆組成的空間,也不是所有的家都美滿安康。
時而顛簸、時而衝突,才是家的主流跟常態。
在貧窮經驗者的家庭中,我們最常看見的是家與人的情感錯綜複雜,既存在傷痕與憤怒,卻又有著愛與關懷。家所蘊含的糾結,或許正是你我所相通處。即便經驗貧窮,人並未失去連結、互助的能力,在身心障礙、無家、兒少、都市原民群體中,我們都一次次見證人共同挺過困境的韌性。
托爾斯泰錯了,幸福的家可以有各種樣貌,
而不幸的家,則處處蘊含引人共鳴的相通。

2017年「是什麼風把你吹來的」以時代脈絡簡分出貧窮的樣貌。

2018年「4AM」紀錄4位工作者的日常,使觀者貼近貧窮者立體而富具層次的樣貌。

2019年「選擇」,我們逐步將發聲的平台交還給具貧困經驗者,透過第一人視角的觀察和理解,向他人分享身處其中的生命故事,促成彼此更深刻的交流與理解。

2020年「發聲練習」,我們邀請更多不同經驗的貧窮者,以創作的方式,敘述自己的故事、心聲。
並在展覽、講座中,增加時常面對貧窮經驗的工作者(像是社工、警察、老師)的觀點,談論些時而幫助、時而對立、時而壓迫的經驗,帶領觀者一起卸下對立的牆,探尋共融的契機。

2021年「1.5公尺的裂縫」,由於疫情改為線上展覽。
這一年台灣正式進入COVID-19疫情的升級戒備,當居家防疫成為全民共識,身處底層與高風險中的人們,在同一片籠罩高溫、憂慮的天空底下,所過的生活卻被掩蓋在「防疫破口」、「不潔身自愛」等大寫標題之後。
規劃了五個線上展間,透過募集貧窮經驗者、社工、NGO的第一視角敘述,試圖拼湊再現5至8月間,社會邊緣者的生活現場——那是充滿語言、畫面、想法,卻未被好好看待的世界。
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
LearningFromThePoor

《貧窮人的台北》,緣起於一群關注無家者、都市原民、社區與青年等都市貧困者的NGO,集結共組的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所籌備舉辦,在每年10月17日「世界拒絕赤貧日」的前後,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系列倡議活動。


人生百味

地下勞動合作社

逆風劇團

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
.jpg)
有鑫酒店經紀
(五木組)

酒與妹仔的日常

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

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

台灣勞工陣線

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

伊甸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

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

慕哲人社
當我們接近、身處貧窮人的台北,便將不再置身事外。
理解人們是如何被結構所限制,又是如何行動、奮力回應。
重新畫出一張城市圖像,裡頭包含所有人。
我們一起為這張圖說個故事,或許這次,故事裡沒有壞人。